板框壓濾機工作原理詳解
板框壓濾機是一種基于固液分離技術的間歇式過濾設備,廣泛應用于化工、食品、環保、礦業等領域,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壓力將懸浮液(含固體顆粒的液體)中的固體顆粒截留,形成濾餅,同時分離出澄清的濾液。其工作原理圍繞 “過濾 - 壓榨 - 卸餅” 三個核心階段展開,涉及結構設計、壓力傳遞、濾餅形成等關鍵環節,以下從結構基礎、工作流程、核心原理、關鍵影響因素四個維度進行詳細解析。
一、板框壓濾機的核心結構
理解工作原理的前提是掌握其結構組成,板框壓濾機的核心部件圍繞 “板 - 框 - 濾布” 的組合展開,各部件功能相互配合,共同實現固液分離。
部件名稱 | 核心結構特點 | 主要功能 |
---|---|---|
濾板 | 表面有凹凸紋路(導流槽),四角有進料 / 濾液孔,一側或兩側有濾布支撐面 | 1. 支撐濾布,形成過濾通道; 2. 導流槽引導濾液流向出口; 3. 與濾框配合形成密閉濾室 |
濾框 | 中空矩形框架(無濾布支撐面),四角同樣有對應孔位 | 1. 與相鄰濾板形成濾室(懸浮液的容納空間); 2. 為固體顆粒截留提供容積,形成濾餅 |
濾布 | 高分子纖維編織而成(如滌綸、丙綸),具有特定孔徑(通常 1-100μm) | 1. 過濾介質:截留懸浮液中的固體顆粒,允許濾液通過; 2. 隔離濾板與濾框,防止固體顆粒堵塞導流槽 |
壓緊機構 | 包含液壓缸、活塞桿、壓緊板(活動端)、止推板(固定端) | 1. 提供機械壓力(通常 0.8-2.0MPa),將板框組壓緊; 2. 確保濾室密封,防止懸浮液泄漏 |
進料 / 排液系統 | 進料泵(高壓隔膜泵 / 柱塞泵)、進料管路、濾液出口、清洗 / 吹氣管路 | 1. 向濾室輸送高壓懸浮液; 2. 排出澄清濾液; 3. 可選:水洗(去除濾餅殘留濾液)、氣吹(降低濾餅含水率) |
二、完整工作流程:四階段循環
板框壓濾機的工作是間歇式循環,每個周期包含 “準備 - 過濾 - 壓榨 - 卸餅” 四個階段,具體流程如下:
1. 準備階段:板框壓緊與密封
操作:啟動壓緊機構(液壓缸),活塞桿推動壓緊板向止推板方向移動,將疊放的 “濾板 - 濾框 - 濾布” 組(按 “板 - 框 - 板 - 框” 交替排列)壓緊。
關鍵:當板框間的壓力達到設定值(由壓力傳感器控制)時,壓緊機構保壓,此時相鄰濾板與濾框的接觸面通過濾布(或密封墊)實現密封,形成多個獨立的、密閉的 “濾室”(濾框的中空區域即為濾室容積)。
目的:確保后續進料時,懸浮液不會從板框間隙泄漏,為過濾提供密閉空間。
2. 過濾階段:懸浮液進料與固液分離
操作:啟動進料泵,將待過濾的懸浮液(如化工廢水、食品漿料、礦漿)通過止推板的進料孔,注入到每個濾室中。進料壓力逐漸升高(通常 0.2-1.0MPa,根據懸浮液粘度調整),推動懸浮液向濾布方向滲透。
核心過程(過濾機制):
截留:懸浮液中的固體顆粒因粒徑大于濾布孔徑,被截留在濾室內部,逐漸堆積形成 “濾餅”;
滲濾:澄清的濾液(不含或少含固體顆粒)通過濾布,進入濾板表面的導流槽,再通過濾板的排液孔匯總排出(排液方式分 “明流” 和 “暗流”:明流可直觀觀察各濾室濾液澄清度,暗流適用于有毒 / 易揮發濾液)。
終止條件:當濾室被濾餅填滿(進料壓力顯著升高,泵流量接近零),或濾液澄清度達到要求時,過濾階段結束。
3. 壓榨階段:強化脫水(可選,提升濾餅干度)
對于要求濾餅含水率較低的場景(如環保污泥處理、化工產品回收),需增加 “壓榨階段”,進一步擠出濾餅中的水分:
操作:停止進料泵,向濾板內部的 “壓榨腔”(部分濾板設計有內置空腔)注入高壓水或壓縮空氣(壓榨壓力通常 1.0-2.0MPa,高于進料壓力)。
原理:高壓壓榨介質推動濾板的彈性隔膜(或濾板本身)向濾室方向膨脹,對濾室中的濾餅施加均勻壓力,將濾餅內部的間隙水(吸附在固體顆粒間的水分)進一步擠出,通過濾布排出。
效果:濾餅含水率可降低 5%-20%(如污泥濾餅含水率從 85% 降至 65%),減少后續干燥 / 運輸成本。
4. 卸餅階段:板框松開與濾餅排出
操作:
泄壓:先釋放壓榨腔的壓力,再啟動壓緊機構反向運行,將壓緊板退回原位,板框組松開;
拉板:通過手動或自動拉板裝置(如鏈條、液壓缸),將濾板與濾框逐一拉開;
卸餅:當板框分離時,附著在濾布上的濾餅(因失去濾框的支撐)自動脫落(或通過高壓水 / 壓縮空氣吹落),完成濾餅收集。
后續:清理濾布(去除殘留濾餅顆粒,防止堵塞孔徑),若濾布破損需更換,然后重新疊放板框,進入下一個工作循環。
三、核心原理:過濾與壓榨的關鍵機制
板框壓濾機的本質是 “壓力驅動下的深層過濾”,其核心原理可拆解為兩個關鍵點:
1. 過濾階段:“濾餅過濾” 的遞進過程
過濾初期,懸浮液中的固體顆粒直接被濾布截留,形成 “初始濾餅”;隨著過濾進行,初始濾餅逐漸增厚,成為 “二次過濾介質”—— 此時,后續的固體顆粒不僅被濾布截留,還會被已形成的濾餅截留,過濾效率和濾液澄清度反而提升(因為濾餅的孔隙比濾布更細小,截留能力更強)。
類比:類似用濾紙過濾豆漿,初期豆漿中的豆渣被濾紙截留,形成的豆渣層會進一步過濾后續豆漿,得到更澄清的豆漿(濾液)和厚實的豆渣(濾餅)。
2. 壓榨階段:“機械擠壓脫水” 的壓力傳遞
壓榨階段的核心是 “壓力均勻傳遞”:高壓介質(水 / 氣)進入濾板壓榨腔后,通過彈性隔膜將壓力均勻傳遞到濾餅的每個部位,使濾餅內部的毛細水、間隙水被擠出。這一過程遵循 “帕斯卡定律”—— 壓力在密閉流體中均勻傳遞,確保濾餅脫水均勻,避免局部水分殘留。
四、影響過濾效果的關鍵因素
板框壓濾機的過濾效率(濾液澄清度、濾餅含水率、過濾周期)受以下因素影響,實際應用中需針對性調整:
濾布選擇:濾布孔徑需匹配固體顆粒粒徑(孔徑過小易堵塞,過大則截留效果差),材質需耐懸浮液的腐蝕性(如酸性懸浮液選耐酸濾布);
進料壓力與流量:進料壓力過低會導致過濾速度慢,過高則可能壓破濾布或板框;流量需穩定,避免沖擊濾餅;
懸浮液性質:
粘度:粘度越高(如高濃度漿料),過濾速度越慢,需加熱降低粘度或添加助濾劑(如硅藻土);
固體顆粒濃度:濃度過高易導致濾布堵塞,需稀釋后過濾;
壓榨壓力與時間:壓榨壓力越高、時間越長,濾餅含水率越低,但需避免過度壓榨導致濾餅結塊或濾布損壞;
板框清潔度:濾板導流槽若殘留濾餅,會堵塞濾液通道,降低過濾效率,需定期清理。
總結
板框壓濾機的工作原理可概括為:通過壓緊機構形成密閉濾室,利用進料泵提供的壓力推動懸浮液滲透濾布,實現固液分離(濾餅截留、濾液排出),再通過壓榨強化脫水,松開板框排出濾餅。其核心優勢是過濾精度高、濾餅含水率可控、適用范圍廣(從低濃度廢液到高濃度漿料),但因間歇式操作,更適合處理中低產量、對過濾效果要求高的場景。理解其結構與工作流程,可幫助優化操作參數,提升設備運行效率。